如今,還是會有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迫不及待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似乎成了家長「付出」的表現。然而,要是那些本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讓家長來代替,也就意味著家長代替了孩子的成長,剝奪了孩子自由成長的權利。

任何代替孩子成長的做法,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他想學的,會變得依賴大人,同時缺乏自信。孩子的年齡越大,問題就暴露得越明顯。當家長看著孩子的行為而感到無助的時候,卻已經很難通過更加努力和合理的教育方式來改變孩子了。

親子育兒

home_spa

不僅如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後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甚至有些時候,家長也在這個過程中付出沉重的代價。

家長代替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只學會對家長抱怨及挑剔。因此,很多家長在面對成年孩子的抱怨與挑剔感到束手無策,此時也後悔莫及!

事實上,我們都能從家長的身上,看到或多或少問題的種子,當把這些種子一個一個從家長身上拿掉的時候,孩子的問題也就有了轉變的契機。

鼓勵和引導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地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

孩子的自發性、積極態度、自律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養出來。總而言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而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

家長不應該讓孩子免受失敗的嘗試,因為錯失失敗的經歷,會造成孩子一系列的問題,而且當孩子面對挑戰時,只會走進一個死胡同局面,那麼家長就有必要分清孩子的哪些事情是需要父母幫助的,而哪些又是不需要的。代替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失去成長空間和自由都是不可取的。

幫助孩子成長 不做代替孩子成長的家長

一、包辦代替

家長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不現實的。遭遇挫折時,不要覺得孩子受了委屈,千方百計地哄他或忙著幫他解決困難,而應該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不要因為怕孩子失敗,就不讓他嘗試,小時候的失敗經驗,能讓孩子了解失敗沒什麼大不了,否則長大後,小挫折也可能會變成「大石頭」,讓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移開。

三、針尖對麥芒

挫折教育不是針尖對麥芒,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過度的挫折感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四、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孩子輸了比賽,哭是種自然發洩,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輸就輸吧,沒關係」,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五、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經驗,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大人不應嘲笑孩子,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而應該在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有助孩子成長 帶動孩子學習的做法

一、幫助孩子養成好的行為與心性習慣

好的行為與心性習慣是孩子終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儲蓄」,不好的行為與心性習慣,則是孩子終身無法償清的「債務」。這不是聳人聽聞,不信請仔細想一想自己的一些失誤、失敗,多數均源於行為上或思維上的某種不良的慣性。

二、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

首先,家長應信任自己的孩子,認為他能獨立做好他該做的,如果不能,家長也是從旁指點,而不是全權代理。其次,在平時生活中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鼓勵他獨立完成任務。最後,家長的態度很重要,孩子在學習階段,做不好很正常,家長要正確引導,而不是強加指責。

三、幫助引導孩子的消極思想

如果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家長就應當適當地給予鼓勵和引導,大膽地讓孩子嘗試,一次不行,再來一次。

其實,有些父母過多地「幫助」孩子,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而無法完成自我滿足,不利於自我力量的認識。

對於孩子能做的事,家長應該讓他自己來;對於不能做的事,讓孩子慢慢練習來做,這才是孩子需要的幫助。此外,孩子在哪些階段、哪些方面需要實施一些什麼性質、什麼程度的幫助,家長在平時也應該加以了解及學習,以給于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

spa

回首頁

arrow
arrow

    Sh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