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彰化報導〕彰化91歲施姓阿嬤是位愛貓人士,日前因右腋下腫塊就醫,原以為是「貓抓熱」所引起的淋巴腫大,輾轉至衛福部彰化醫院才發現是右大拇指存在30年的「痣」發生癌變,切片診斷為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瘤合併右腋下轉移。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呼籲,良性痣也可能在短時間內癌變,對於黑痣多或容易曬傷的人,做好防曬尤其重要。

30年的陳年老痣 竟是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瘤1.png

施姓阿嬤在數月前於右腋下摸到不明腫塊,雖無不適,但在家人建議下仍前往診所就醫,一度以為染上貓抓熱,但診所醫師表示,除淋巴腫大外,並無倦怠、食慾不振、虛弱、寒顫或全身酸痛等疑似貓抓熱的症狀,建議她再到大醫院檢查,直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做切片檢查,才確診是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瘤合併右腋下轉移。

30年的陳年老痣 竟是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瘤2.png

李忠懷表示,施姓阿嬤於今年4月至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阿嬤的腋下腫塊達7.8公分(cm),是由右手大拇指的「痣」病變所引起的轉移,懷疑罹患黑色素瘤,將指腹黑痣進行切片後,確診為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瘤,且腫瘤厚度達7.5公厘(mm),考慮到患者年事已高,目前以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待腫瘤變小再評估進一步切除。

spa

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png

李忠懷表示,施姓阿嬤右手拇指的痣在指腹及指甲片各有一顆,指腹的痣癌變為結節狀黑色素瘤,指甲片上的痣癌變為肢端黑色素瘤,而肢端黑色素瘤好發於四肢末端,是東方人最常見的類型,也容易被誤認為香港腳、疣或是潰瘍不會好等,而輕視病情。

施姓阿嬤說,右手拇指的痣跟了她30年都相安無事,而且不痛不癢,就沒有留意到痣的外觀變化,且一年前做過健康檢查並沒有異樣,直到近日摸到右腋下腫塊才驚覺不對勁。

李忠懷解釋,黑色素瘤為惡性度最高的皮膚癌,好發於免疫力較低的老年人,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從發現到死亡可能僅需數月,但老人對皮膚病灶可能疏於警覺及防護,導致延遲就醫時間,加上黑色素瘤很容易轉移,致死率也很高。

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來的癌症,臨床上皮膚會產生不正常且不均勻的黑色素沉澱,女性常見於腿部,男性常見於背部,但也可能出現在眼睛、口腔、腸道及肛門等部位;有時黑色素瘤是由痣演變而來,因此李忠懷呼籲,若發現痣的外觀變大、邊緣不規則、形狀不對稱、顏色改變或不均勻、皮膚破壞、產生潰瘍或易出血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只要腫瘤尚未轉移,大部分的病患可被治癒。

李忠懷強調,目前已經證實過量的陽光及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的重要因素,出門建議塗抹防曬品、撐陽傘或加穿外套,並避免在正午時分外出,以免黑色素細胞發生癌變,尤其對於黑痣多或容易曬傷的人,做好「防曬」成為最重要的一件事。

新聞報導引用來源出處:https://www.peopo.org/news/409247

home_spa

回首頁

arrow
arrow

    Sh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