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天一到,「進補」成了例行公事。真的「有補比沒補好」嗎?對現代人來說,冬令進補要補對了才有用,補錯了反而更糟!
傳統的進補概念是「冬宜溫補;秋宜平補」,但臺灣的冬天並不算很冷,加上現代人平時的營養已經不錯、體質大多偏熱,所以有愈來愈多的中醫師建議,冬天平補即可,不一定要溫補;而體質偏寒涼的民眾,則適合在冬天適度溫補。
想進補增加禦寒力?先確認體質再進補
依照中醫理論,理想中的身體是氣血充足且運行順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這種體質只要稍為吃點補氣養血的藥膳,即可禦寒;不過,現代人因缺乏運動、營養過剩、作息不正常和慢性疾病纏身,導致體質變化而多偏向燥熱,若又頻繁吃薑母鴨、羊肉爐等溫補料理,可能易引發不適症狀,例如:長滿痘子或變得容易過敏。所以,在吃補前必須先認識自己的體質。
大略的分法是,口乾舌燥、易上火者可能偏向燥熱體質;不覺口乾舌燥卻手腳冰冷、怕冷者可能偏向寒涼體質。想進補,首先考慮體質,再視季節氣候決定,一般來說,天氣愈冷可吃些偏溫性補品,天氣愈熱可吃些偏涼性補品。
體質偏寒涼者 | 體質中性者 | 體質燥熱者 |
原則上較適合溫補,這種體質偏寒的人,在冬天吃溫補的藥膳最適合不過! | 在冬天可以平補,少量的溫補或清補也可以。 |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都宜平補或清補,盡量避免溫補。 |
溫補、平補、清補大不同
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與清補,溫補又稱熱補,清補也就是涼補。「溫補」多採用可促進血液循環、能暖活身體的食材、藥材;「平補」多採用容易吸收、不會對腸胃造成負擔、性味平和的食材、藥材;「清補」多採用較寒涼、具退火、清熱、解毒效果的食材、藥材。
三種中醫藥膳類型大補帖比較表
類型 | 溫補(熱補) | 平補 | 清補(涼補) |
保健功效 | ●促進血液循環 ●散寒暖身 ●幫助行氣 |
●溫和滋補身體 | ●退火 ●清熱 ●解毒 ●養陰補陰 |
常用食材 | 牛肉、羊肉、雞肉、杏仁、南瓜、辣椒、花椒、大蒜、青蔥、韭菜 | 蘋果、葡萄、草莓、番薯、空心菜、山藥、紅蘿蔔、花椰菜 | 椰子、水梨、柚子、葡萄柚、橘子、西瓜、冬瓜、苦瓜、蓮藕、綠豆 |
常用藥材 | 丁香、杜仲、人參、紅棗、天麻、五味子、何首烏、熟地黃、當歸、茴香 | 牛膝、白木耳、阿膠、茯苓、甘草、白果、枸杞、蓮子 | 薏仁、桑椹、天門冬、女貞子、枇杷葉、生地黃 |
常見市售湯方 | 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麻油雞、四物湯、燒酒雞、四君子湯、八珍湯、藥膳排骨 | 四神湯、冰糖蓮子湯、銀耳湯 | 青草茶、苦茶、菊花茶、洛神花茶 |
適合體質 | 體質較寒的人 | 一般大眾 | 體質較燥熱的人 |
不適合對象 | 體質燥熱者 | 無 | 體質寒涼者 |
適合季節 | 冬季 | 在臺灣四季皆可 | 夏季 |
常見補過頭症狀 | 口乾舌燥、口瘡、失眠 | 未知 | 身熱、腹痛、腹瀉 |
現代人多半營養充足,不見得需要特別進補。中醫強調從生活、飲食中養生。只要日常飲食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就不需額外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