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彰化報導〕火車站不只是運輸的驛站,也是旅人相聚離別的所在,蘊涵著感情交流的功能,藝術家余振明不僅描繪觀察火車站的外觀,更深刻了解台灣火車站的發展,火車站是文明與社會進步的象徵,更是城市的重要地標與門戶。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自7月22日至8月16日於該館第三展覽室舉辦「台灣老火車站系列-余振明彩墨展」共展出89件彩墨作品,時值暑假歡迎大小朋友一起到彰化生活美學館欣賞各車站的魅力。

火車站風華寄情筆墨 彩墨展彩墨展在美學館1.jpg

余振明出生於黃金山城金瓜石,1993年考入國立空中大學選修人文、藝術相關課程,期間參與國內外各種美術比賽,榮獲大小獎項七十餘項,個展近三十場,並於2004年考取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彩繪臺灣老火車站系列」作品,就是臺師大美研所時之後續發想的作品。

火車站風華寄情筆墨 彩墨展彩墨展在美學館2.jpg

spa

「離別的月臺票」、「最後的火車站」、「哀愁的火車站」、「臺北發的尾班車」等經典老歌,均為臺灣人對火車站的感傷或懷念所傳唱。余振明認為,台灣尚有產業鐵道的火車站,如森林鐵路的車站有:鹿麻產、獨立山、奮起湖、阿里山、天送埤等站;又如糖業鐵道車站有南員林、鹿港、義竹、牛斗山、烏樹林、旗山、大崙等站,皆有特殊的建材、造型及人文藝術價值,但常為人們所忽略,如今諸多木造車站已被拆除,也藉這次展出將昔日身影再度呈現在觀眾眼前。

火車站風華寄情筆墨 彩墨展彩墨展在美學館3.jpg

臺中車站

余振明指出,在火車站的風格上,日治時代取法西方古典風格,形式採西洋文藝復興式建築,屋頂高聳凸出塔樓,成為城市中明顯的地標,如基隆、臺北、新竹、臺中等車站;1930年代以後,風格為之一變,多為鋼筋水泥為主體,以實用的理性主義為主,搭配簡化紋藻為裝飾的「折衷式」建築,如嘉義、臺南車站,都採現代主義形式;1940年後,演變為擁有四角攬尖頂的「帝冠式」建築,如高雄火車站。回顧起來,日治時期火車站造型較為多樣,設計者花較多的功夫在細部裝飾上。

火車站風華寄情筆墨 彩墨展彩墨展在美學館4.jpg

彰化車站

余振明表示,在實用的考量下,除了早期興建的站房勉強能維持以往的樣貌,近年完工之車站大多呈現四方平板的外觀。僅管歲月流轉,老火車站的建築風格與歷史意涵,依舊觸動人們懷舊的心弦,藉由筆墨保留昔日老車站風華,見證臺灣鐵道建築文化歷史之目的外,也藉此提醒大眾珍惜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home_spa

回首頁

 
arrow
arrow

    Sh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