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節日。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和春節、中秋並列為我國最重要的三個節慶。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所傳端午節的由來與紀念活動則多與春秋時代的愛國大臣屈原有關。原來屈原很受楚懷王重用,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讒言,楚王便將屈原流放到邊境;屈原滿懷對國家安危的悲憂,便在五月五日懷石投汩羅江。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駕起舟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並且用竹葉包了糯米飯糰投入江中給魚吃,希望魚因此不會吃屈原。
端午節划龍舟競賽
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
所以流傳下來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各地也舉行划龍舟競賽。另外,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防疫節日,因為端午時節正是溽暑天氣,古時又稱「毒月」、「惡月」,蚊蠅細菌繁殖正旺,百姓在這一天便全家打掃庭院,並為驅除疾危,在家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成人飲或抹雄黃酒,小孩則戴香包(又稱香囊、馨香),繫五色長命縷,據說這些有避邪、驅疫、防毒蟲毒蛇咬傷之作用。端午節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各省各有其異同的習俗,而在台灣較流傳的風俗則有:端午節正午將雞蛋立起來,則表來年會有好運到之說;而「打午時水」的習俗更是廣泛流行。
端午節家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草驅除蚊蠅及避邪
端午節小孩戴香包有避邪驅瘟作用
端午節立蛋好運到
所謂「午時水」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來的井水,據說生飲具有治病的奇效,如諺云:「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因此昔時端午午時井口前會排一長串取水的人。另外在吃食方面,除了吃粽子外,台灣俗傳端午吃茄子、長豆和李子,可保健康長壽……。
端午節中午打上來的井水稱作午時水
諺云:「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兩者都取其長之意;而吃李子則表子孫綿延不絕。端午節從古代流傳至今,多少有些神話與趣味性的文化加入,雖說時代已進步到科技資訊化,但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也甚有其精神意義,當之為一種回顧,以休閒之心過之也罷,若當之為文化傳承的責任則誠可喜也。今年,大家不妨就來過個非常傳統、非常有節慶味道的端午節吧!
留言列表